核電因穩定、高效、經濟的特征,使其成為了替代化石能源、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以及能源供給側改革的必然選擇。現階段,我國的能源供給側結構主要還是依賴化石能源,煤炭消費比重高達64.4%,非化石能源的消費比重僅占12%。構建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給體系,逐步替代高污染、高排放的化石能源,是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改革切入點,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十三五”規劃綱要對于我國未來的核電發展提出了具體的量化指標。《規劃綱要》明確,到2020年國內“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加強核燃料保障體系建設”。
4月6日,第十四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暨第二十屆太平洋地區核能大會在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賀信中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核能發展,堅持安全高效發展核電。近年來,設計開發了‘華龍一號’等三代核電技術,建設了一批核電站,建立了較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
同一天,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發表聲明稱,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在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堆芯核心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研發出新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解決鉛基堆堆芯高份額燃料、高密度冷卻劑、耐高溫耐腐蝕結構材料等關鍵技術難題。這一成果打破國外相關技術壟斷,實現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心技術自主掌握。
在安全性和經濟性方面有突出優勢
據新華社報道,鉛基堆被“第四代核能系統國際論壇(GIF)”組織評定為有望首個實現工業示范和商業應用的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得益于鉛基材料優良的中子物理和熱物理特性以及穩定的化學性質,鉛基堆在產能安全性和經濟性方面具有突出優勢,還具有良好的核廢料“焚燒”處理能力和核燃料增殖能力,是一種能夠實現多種應用和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核能系統。西方多個國家目前正積極推動鉛基堆工程化應用,計劃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實現商業示范。
據介紹,燃料組件及包殼是鉛基堆堆芯的核心構件,其結構設計和所用材料受到堆內復雜的服役環境的挑戰。
由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李冠興院士、上海大學周邦新、華中科技大學李德群及行業內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近日對中科院核安全所自主研發的“中國鉛基堆原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進行成果鑒定。
專家組認為,中國鉛基堆原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實現自主化研發,填補國內空白,其中新型包殼材料的耐高溫和耐腐蝕性能處于國際先進水準,對促進中國液態金屬冷卻反應堆創新發展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鉛基堆已被選作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未來先進核裂變能─ADS嬗變系統”和國家“十二五”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的反應堆系統。中科院核安全所負責“ADS嬗變系統”中鉛基堆的研發工作,目前已完成反應堆系統詳細設計及主要技術研發,并在核心設計理念與關鍵設備研製方面實現突破,具備鉛基堆工程實施能力。
近年來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聯合國內相關單位已全面開展鉛基反應堆的研究、設計、鉛鉍回路建設以及關鍵設備研制等工作,目前已取得顯著進展。該所創造性地提出了具有臨界/次臨界雙運行模式的10MW中國鉛基研究反應堆CLEAR-I開發思路,正在組織開展初步工程設計工作和關鍵技術研發;已基本建成大型多功能鉛鉍綜合實驗回路裝置群、關鍵技術驗證平臺,已開展設計/分析軟件體系研究,為鉛基反應堆研發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正在建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強流中子發生器和鉛鉍零功率實驗裝置,將為開展鉛鉍反應堆物理方案與軟件設計驗證準備條件。
為核電企業帶來機遇
目前中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30臺,總裝機容量約2831萬千瓦,在建機組24臺,總裝機容量約2672萬千瓦,居世界第一位。2015年,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通用核安全審評。同時,國內外首堆相繼開工,標志著該技術的先進性、成熟性、經濟性等得到廣泛認同。自主研發的大型壓水堆CAP1400和小型多功能堆ACP100等核電技術也已具備工程實施條件。
在核電重啟及“一帶一路”戰略等推動下,中國核電企業迎來黃金發展機遇,相關上市公司業績表現也備受關注,據統計,以中國核電等為代表的上市公司預計2015年凈利潤增幅均在五成以上,臺海核電、沃爾核材、智慧能源、上海臨港、明星電纜等公司更預計年報凈利潤翻倍,此外,天橋起重、安泰科技、升華拜克、大唐發電等已披露年報的核電類上市公司凈利潤增幅確定在五成以上,天橋起重和安泰科技凈利潤增幅更是達到496.49%和146.13%。
核技術應用產業化在我國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間。據美國核科學顧問委員會專家評估報告《國家同位素未來需求》介紹,早在2009年美國同位素與輻射技術的產值就達到了6000億美元,占其當年GDP的比例為3%左右。而根據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統計,2010年中國核技術應用年產值約為1000億元,僅占當年GDP的0.3%。
“201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超過60多萬億元,按美國占GDP比例計算,核技術應用產業在中國的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億元。但國內目前核技術市場僅幾千億元,增長空間巨大。”